來源:《澳大新語》

歷史的鑽研,為人類的記憶保存留下最大的詮釋空間。設於澳門大學人文社科樓歷史系走廊,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計劃教育研究委員會支持的常設展覽「文化長廊:史料、聲音、歷史」,讓觀者穿梭於不同的時空,傾聽歷史長河中經他人詮釋的聲音。

 

多視野探索歷史

文化長廊以新穎的策展方式,呈現多視野的歷史文化叙述。展覽破天荒運用室內長廊, 結合富美感的空間佈局,讓觀者從恬靜中豁然開朗,探索和思考澳大豐富多元的歷史研究。來自世界各地、穿越不同時空的史料,按時序於長廊展出,當中有中國史、東西交流史、東南亞以及海事史,著重歷史知識傳授和運用。

長廊裡,澳大歷史學家盡顯所長,有如偵探般牽引途人,翻看歷史紀錄、考古工藝品,從蛛絲馬跡中把往事重塑眼前。歷史系主任王笛教授表示:「展覽不但強化公眾與小城歷史的情意結,也從多角度讓學生知道鑽研歷史的美學,而且也讓他們感受豐碩成果是用不眠不休努力換來的。」

王教授又指,展覽向公眾展示以史實為據的研究方式,既提出富啟發性的課題, 又有尋根究底的精神。王教授說:「展覽也都想學生明白對史料作批判性考察是很重要的, 這樣才參透出合情理的詮釋, 瞭解人類文化、政治、生活方式、信念、思維的轉變。」

 

多語背景史學大師

沒有歷史系的大師,就沒有文化長廊。歷史系的老師來自全球各地,有來自內地,也有來自歐美,每位都經過嚴格挑選,學術資歷深厚,且敢於創新。多語、別樹一幟的學術視野,更是澳大歷史系一大特色,可對多種語言史料作出研究,包括中文、日文、滿文、拉丁語、葡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法語、英語、荷語及德語。

長廊設計、 統籌工作均由該系助理教授白雅詩博士包辦,她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委員會通訊委員。她表示,展覽要讓學生知道,從事歷史研究是一門史學工匠的藝術,需有多語背景支持,也具跨學科的視野,以作更深入分析。「展覽所顯示的,是歷史學家認真看待史料研究的一份執著,把不同文明接觸交融的足跡找出來,加以立體化的脈絡梳理,也呈現被邊緣化的弱勢聲音。」

謹循上述態度, 長廊把中國古今有區別的歷史敍叙述出來,也著眼於東西方文化交流,當中涉及澳門研究、航海時代海事史、科學史、技術史、藥物史、地圖史、藝術史、南亞史、東南亞史等。


靈感源於「珍奇屋」

置身於長廊中,不難聯想起博物館的空間佈局,一邊漫步,一邊近距離欣賞趣味盎然的展品,彷如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中穿梭。白博士指出,長廊的空間設計取材於文藝復興時期, 歐洲貴族用 「珍奇屋」收藏稀品的概念。她說:「珍奇屋就像一個袖珍宇宙,展藏如百科全書般包羅萬有,如大自然產物、人類產物、科學產物(人類克服自然的見證), 以展示主人學問淵博,富人文精神。」

白博士在空間佈局上借用了這些概念,營造出具美感的中西文化交滙氛圍,從視覺上羅列出歷史系林林總總的研究活動。長廊原本空白的牆壁,好比一塊白畫布,讓每位教授佈置自己的「珍奇屋」,展示與研究相關的物件及圖片。長廊從此也變成一個讓人駐足學習的地方,展出從世界各地檔案館和圖書館搜羅三百多幅的圖片複製品,如信函手稿、歸檔文件、記錄、地圖、繪畫、插畫、人物畫像、照片和海報等,配有相關歷史簡介。

 

啟發學生思考

今次展覽又怎能少了學生的投入和參與?因此,長廊盡頭處預留了空間給研究生發揮,鼓勵他們向同學和公眾分享所學及研究成果,題材為學生研究的課題,並定期更換。白博士指,這樣安排是想學生對感興趣的歷史進行深入考察,梳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史料,並以生動活潑方式把研究發現呈現眼前。她說:「我常對學生講,史料就是歷史的聲音。咀嚼史料時,須懂得比較技巧,從跨文化、全球視野角度觀察,嚴謹且成熟地把這些聲音還原。」

畢業作品展「五彩斑斕的廣告世界:香菸、醫藥與美酒」由兩位已畢業的研究生鄧穎欣和薛惠製作,描繪了西方性別别觀對內地五、六十年代廣告影響,以及消費文化對中國現代史的衝擊。兩位學生收集大量當年的廣告海報

及油畫,有力展示西方的推銷策略如何打開國內市場,標誌著現代中國的開端。鄧穎欣說:「我們帶來了許多經典的廣告海報, 從而窺探出當時的消費美學。」薛惠說:「這些海報深受西方影響,多刻劃旗袍少女在沙發上的嫵媚,這畫風當時很流行,某程度上反映那時中國女性地位。」

長廊的順利策展,學生付出功不可沒。他們過程中的全情投入,不但有助學習,更能培養具批判性的世界觀。歷史系大二學生盛佳參與了多個「珍奇屋」製作,如湯開建教授的「澳門:一處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隕落」和「近代中國的建立」。她對Gaspard Duchede Vancy(1756-1788)手繪的「中國澳門風景」油畫印象深刻。她說:「畫中的小城海港,只見小漁船幾艘,若與當時商船滿泊的廣州十三行相比,便可推斷澳門自18 世紀中葉起已不再是繁榮的貿易港口。可見,照片隱藏很多歷史的線索。從林林總總的史料中,有的相互關聯,有的互相矛盾,我們須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才能發掘更多詮釋歷史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