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新語》

海外人才回流,可為一個地區帶來新的動力,從而提升競爭力。因此,澳門特區政府近年紛紛推出措施支持和鼓勵人才回流,而澳門大學也為本地的學術教研人員提供了許多發展和晉升的機會,吸引在外國打拼的人才回澳,並到澳大尋求事業新高度。

 

研究自由,迎來豐收

優秀人才看重能否更好地發揮自身潛力,而發展空間、創新的條件和環境就是幫助他們發揮的關鍵。科技學院副教授莫昇萍說:「回來是正確的選擇。

年輕時對醫學影像有濃厚興趣的她,在台灣讀完大學後跳過碩士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直攻博士,五年半後有感於外國生活較乏味,澳門又沒有相關工作便轉到香港。由於香港的工作發展空間有限,她開始尋求其他機會, 便把目光投到發展空間更多的澳大。

在澳大工作七年,莫教授得到大學信任和支持,讓她進行新的研究。從零開始努力多年,今年是豐收的一年,她所帶領的團隊今年獲得三個世界級獎項:亞洲核醫學學術一等獎、美國核醫年會的國際最佳論文獎與青年研究家獎(電腦與儀器類別)第三名,其中青年研究家獎是大中華地區首次有科研隊伍在此類別入圍並獲奬獎,同時是目前亞洲地區在此類別的最佳成績。莫昇萍表示,能夠代表國家和澳門獲獎意義重大,這是她研究生涯的一個里程碑,但沒有政府、澳大和學生的支持不可能做到:「能取得成果, 要有好的構想、好的學生、好的老師,團隊要清楚世界當前最新的問題, 也要得到多方的支持。澳門地方小,團隊間距離較近,不同部門可互相合作。」

在做好研究和教學的同時,莫教授還成立了澳門核醫與分子影像學會,推動澳門的核子醫學和臨床發展,希望能造福澳門,如標靶核素治療對多種原發和轉移癌症有顯著療效,口服放射性碘是治療甲狀腺癌的其中一種最佳方法,她正努力推動澳門引入。未來一年,她將帶著學生到麻省州立大學醫學院做研究,提升研究水準和國際視野,再一次把新技術帶回來。

莫教授認為,家庭因素是海外人才回歸本土的最大動力;其次就是社會的進步,這是吸納人才的最佳方法,行業多元化才讓人才有對口的工作和位置,建議政府推行類似內地的「千人計劃」,以廣納賢能、造福社會。

引先進教育,育多元人才

海外人才回流可帶來不同視野和新技術,促進社會在全球化浪潮下不斷前進。曹光彪書院院長劉潤東說:「培養人才,由書院做起。」

機緣巧合,在美國30 多年的劉院長參加澳門特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的交流活動訪問澳大,並獲邀任訪問學者:「我在書院住了兩個星期,與學生參加活動和交流,對書院體系有更深一步認識,希望能把自己的經驗帶來。」

對物理有濃厚興趣的劉院長,大學畢業後憑著出色的成績及實力成功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造,曾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研究物理,及後在上市科技資訊公司擔任管理層多年。劉院長表示︰「到美國留學主要與興趣有關,因為當時澳門的大學沒有合適的理科類選擇,而且澳門亦沒有相關工種可做,因此決定到美國發展。」

澳大實行學院及書院並行,劉院長認為澳大的書院系統是培養新一代人才的架構,讓學生早點接觸書院制度,更能幫助他們多元發展,這是劉教授回澳工的原因之一。「我希望透過書院培養不同學系學生的軟實力以及創新理念的想法,例如讓學生組成團隊共同合作,去構思可行的手機程式應用在實際生活如澳門旅遊、餐飲等行業的使用。」另外,他也強調學生選科要從興趣出發,學生要多培養自學能力,不斷學習新事物,培養多方面的技能,希望書院制度能讓本地學生逐漸達成這個目標。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基地,因此劉教授亦想透過書院讓學生有機會到澳門以外的地方實習,多看外面的世界及規劃未來的人生版圖,幫助澳門多元化發展。

劉院長還認為,澳門政府可透過不同方法吸納年輕及年長的精英人才,「剛開展事業的年輕一輩都優先考慮自己的專長能否在澳門有事業發展空間,政府可以在某些配套方面給予優惠及幫助;而接近退休年齡的年長人才通常有穩定的事業及管理方面經驗,他們未必考慮繼續做回同一行業,因此政府可以在不同行業設置相關政策,讓年長人才參與行政方面的職責。」

 

難得機遇開展教育生涯

社會進步,促進行業多元化,是吸引人才回流的重要因素。教育學院助理教授麥紫均說:「澳門的吸引之處,在於澳門推行政策規則比較人性化,會因應情況需要而做個別調整。」

麥紫均教授在美國雙主修室內設計與心理學。留學美國期間,麥教授在密蘇里洲春田(Springfield)讀了一年半,繼而轉到奧斯汀德克薩斯州(Austin Texas)繼續學士課程。大學畢業後在美國一間設計公司實習一年,讓她更清楚去留的決定及未來的方向。回澳門從事中學教師及高等教育研究工作三年後,又到香港中文大學深造心理學碩士及教育心理學博士。看到澳大遷到新校園的難得發展機遇,麥教授毫不猶豫地到澳大開展教育生涯。

對於全家移民並已建立事業和家庭的人來說,回流澳門涉及太多因素。麥教授指出許多已在外國生活多年的朋友都覺得外國的基礎教育比港澳的相對輕鬆,這是希望子女能留居在外的原因之一;而且澳門樓價高企,要放棄原有的物業回澳重新開始令人卻步;加上留居海外太久,令他們有感澳門的整體配套如住屋、 交通、教育、醫療、薪金和福利與外國的相比可能存在一定差距。

麥教授認為澳門年輕人不會特別比外地人遜色,「現時年輕人比較強的方面未必是傳統的那套標準,他們也有很多創新的想法。」因此,政府更要「以家為本」吸引人才回澳,完善配套設施、教育制度及解決居住問題。

 

鼓勵人才回澳,澳大推濠江學者計劃

為配合澳門特區政府鼓勵人才留澳和回澳發展的政策,推動區域性及國際間的人才培養合作,澳大於2014 年推出「澳大濠江學者計劃」,鼓勵在著名大專院校修讀高等教育課程的本澳居民在取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後加入澳大。

該計劃為期三年,已有11 名學者成功獲聘。「濠江學者」可到外地著名大學或機構擔任訪問學者或研究員。 此外,澳大的資深教學人員會就如何成功建立研究項目、開展研究、發表研究成果、以及如何成為專業教學人員等,為年輕的「濠江學者」提供適時的建議和指引。通過評核後,「濠江學者」有機會透過公開招聘成為澳大的助理教授。

在香港中文大學完成生物化學學士和生物醫學科學哲學博士學位的鄭慧珊,現在中華醫藥研究院負責中藥產品國際化開發的研究工作。在獲聘為「澳大濠江學者」後赴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進行為期兩年的訪問。她說:「該計劃對我在澳門進行科研很有幫助,因此決定回澳工作,這計劃也體現了特區政府對本地人才培養和科研學術發展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