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新語》

1,800年前,在大興安嶺和陰山之間的大草原上活躍著一支部落。這支部落是鮮卑族的支族,以拓跋為 姓,依靠狩獵謀生。   


天母相

在拓跋部落之內,口耳相傳著一則故事:一天,部落酋長詰汾正在追逐野獸,忽然看見一輛華麗的 花車從天而降,徑直駛到他的面前停住。車簾拉 開,下來一位美麗女子,許多侍女簇擁著她。詰汾 感到萬分驚訝之際,美女卻先已開口說道:「我乃天女,受天帝之命與郎君相偶。」當晚兩人結為連理。第二天清晨,天女告訴詰汾,明年的此時她還會來到此地。說罷天女起身離去,如同一陣清風拂過。第二年的同一日期,詰汾先行到達往年相會的地方,天女果然也來赴約,拓跋部落中的許多群眾都來圍觀。詰汾見天女手上抱著一名男兒,心中疑惑。天女將男兒交給詰汾,對詰汾說道:「此兒是 郎君之子,請善自撫養。今後當子孫相繼,世代為 王。」天女說罷,趁著詰汾驚喜之間,轉身奔入人群之中。詰汾四處尋找,卻再也見不到了。

這則傳說聽似神奇,其實並不荒誕。從人類學看 來,這是從氏族內部通婚轉變成為氏族之間通婚的典型事例,是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婚姻形態的必經環節。天女相偶的故事,如神話般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卻意味著這個部落的歷史上一場關乎生育健康以及社會結構改變的重大革新。於是,此後數十年間拓跋部迅速發展,壯大成為擁有20萬部眾的軍事部落聯盟。


建北魏王

天女所生的男兒長大成為勇士,後來果然被部眾擁立為王,他的名號叫力微。在力微的率領之下,拓 跋部遷徙到黃河河套。西元258年,力微在河套以 東的盛樂故城(位於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聚眾祭天,建立邦國。此後,力微的子孫也相繼為王,並與中原漢族王朝一直保持和親關係。

西晉以後,中原地區陷入長達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拓跋部乘機向東南發展,挺進到雁門關以北,於398年在平城(位於今山西大同市)建立北魏王 朝。力微的第六代孫拓跋珪成為北魏開國皇帝,號為道武帝。道武帝統治時期,平城拓展成為北方各 族聚居的重鎮,人口達到150萬。

道武帝之孫太武帝具有雄才大略,他繼承祖 業,陸續攻滅黃河流域的割據政權,將北方大地統歸為一體。道武帝的第六代孫孝文帝是文治君主,他一方面堅持農業和畜牧業並重的生產機制,另一方面大刀闊斧地懲治貪污腐敗,將國家的實力發展到鼎盛狀態。孝文帝胸懷遠大的政治抱負,立志開拓更加宏偉的事 業。494年,他率領百萬軍民從平城南下,遷徙到中原古都洛陽。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 孝文帝遷都事件。

北魏南遷中原以後,孝文帝不但繼續推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改革,而且推崇傳統的華夏文化,致力於改善民族關係。孝文帝將各支部 落的姓氏都改成為簡單的漢姓,又積極宣導語 言、服飾以及籍貫方面的改革,以便調和各族人民的生活習俗,於是在廣闊的黃河流域掀起 民族融合的高潮。

一場轟轟烈烈的民族融合運動,促進了中華民 族的凝聚與發展。起源於大興安嶺北端嘎仙洞 的拓跋部,與漢族和眾多兄弟民族一起,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就像神話中忽現忽隱的天女那樣,來自草原的拓跋部奇跡般地出現在中原,隨後散佈在華夏大地,融匯入各民族之間。拓跋部的融入,為中華民族的肌體注入了新鮮血液,促進了中華文明的升華。中華民族的凝聚和中華文明的發 展正是由許許多多像拓跋部這樣的部落陸續加入和貢獻自己而形成的,這些部落的名號雖然在現實中消失了,但是永遠留存在歷史記載中。


學術成果總結成

從草原到中原,拓跋部數百年發展的過程已經 成為陳跡,但是永遠熠熠閃光,給後人以深刻的啟示。作為拓跋部文明留下的結晶,石窟藝術、懸空寺建築以及貫通南北的白道,它們一直是令後人驚歎不已的瑰寶。受此感動,筆者滿懷景仰的心情,以數十年的精力從事拓跋歷史的研究,將其學術考證成果總結成為《北魏平城時代》一書。這部專著受到學術界的認可,到2014年已經印製第三版。

雖然歷史距離我們遙遠了,但是對於現實依舊 是有意義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瞭解拓跋的研究。要達到這個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將研究成果通俗化。通俗讀本不僅應該文字暢達易 懂,而且需要思想凝練,因此可以說,通俗化的過程其實也是對以往研究的嚴格審查。筆者最近又出版了與《北魏平城時代》配套的作品《從草原到中原—拓拔百年》,以通俗的筆觸 將學術考證貫穿起來,以突顯天女、力微、道 武帝、太武帝、孝文帝等為代表的拓跋百年歷史。實踐表明,從事科普創作也能產生社會效應,《從草原到中原—拓拔百年》於2016年年底被內地評選成為「中國影響力」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