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同港澳地區學者,於2004年1月15日在北京發佈了包括港澳在內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03年12月31日,中國國內網民達7950萬,香港網民有288萬,澳門網民為16.2萬,普及率分別為6.2%、45%和39%。

澳門大學張榮顯講師代表港澳地區在發佈會上,向來自全國各大媒體超過100位記者,報告了香港與澳門最新的互聯網調查結果,並且將港澳兩地的數據進行了比較和分析,受到了在場記者的積極提問,並即場接受了中央電視台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採訪。

有關澳門部分的報告顯示,本澳已上網電腦的家庭滲透率為57%,達7.6萬台,其中52%為撥號上網,48%為寬頻上網;相對香港的70%滲透率、84%的寬頻上網,本澳寬頻上網的用戶尚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本澳網民普及率從2001年底的33%上升至2003年底的39%,達16.2萬,兩年間的增長率為18%,相對國內而言,增長較慢,然比漸趨放緩的香港,則增長較快。

在網民特徵方面,本澳網民男性佔51%,女性佔49%,男女比例接近,相對國內及香港皆以男性網民較多的現象,顯示本澳網民的性別結構較為平均。

另外,調查顯示,高中或以下文化程度、未婚、管理專業和白領階層、學生、35歲以下的網民為主體,顯示本澳網民在這些特徵結構上與其他兩地大致趨於一致。

在網民的上網行為方面,本澳網民平均每周上網12小時,平均每周上網5天,晚上九點到12點為上網高峰期,超過兩到三成的網民集中在這段時間上網,有77%的網民主要選擇在家中上網,顯示互聯網已成為家庭活動中一重要的媒介。

網民的主要上網時間花在搜尋信息(4.1小時)、網上聊天(2.3小時)、看新聞(2小時)、收發電子郵件(1.9小時)和網上遊戲和娛樂(1.7小時),顯示網民上網以工具性功能(如查找資訊和溝通)為主、娛樂性功能(如遊戲和聊天)為輔,反映了互聯網在一個資訊化程度的社會中的作用。

另外,網民平均擁有2.6個電子郵件帳號,每周收到大量的垃圾郵件,平均有35件,收到正常的郵件有22件,發出電子郵件有13件,情況與香港類似,反映了港澳兩地資訊社會的特質。

在網上購物方面,過去一年內,香港網民上網購物率為21%,澳門為11%,顯示香港網民比澳門網民較多上網購物,不過,相對其他商業發達的社會,兩地網民的上網購物率仍處於較低水平。除了網民的行為外,在發表會上,張榮顯還報告了有關非網民的一些情況。例如不懂上網或沒有所需技能,成為本澳非網民不上網的主要原因,佔33%,其次是沒有設備及沒有時間,各佔17%,與香港的情況一致,一方面反映了兩地在科普及教育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顯示了港澳兩地繁忙的生活與工作文化的一面。

此外,澳門居民明顯比香港居民認為網上資訊需要管理與控制(51%比23%),反映了港澳兩地居民對資訊媒介的開放持不同的態度。

上述數據中,澳門部分由澳門大學張榮顯講師和王旭副教授負責,國內部分由中科院領導下的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負責,香港部分由香港城市大學祝建華教授負責,三地專家學者並於去年組成「亞太地區互聯網研究聯盟」。中港澳三地的研究調查組皆根據國際規範的統計與調查方式,採用相同的問卷,向中港澳年齡介乎6至84歲的當地會說中文的常住居民進行隨機抽樣的電話及面對面訪問。這次在京聯合發佈的調查結果,乃我國首次最全面的有關互聯網絡發展的指標性數據,受到全國以及海內外媒體的關注,完整報告可以在www.cnnic.net、國內千龍新聞網、TOM.COM和新浪網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