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東亞運動會舉行在即,為分析運動會對澳門經濟帶來的影響,主辦機構第四屆東亞運動會-2005澳門組織委員會 (東亞運組委會)委託澳門大學進行相關評估研究。初步評估報告完成後交付主辦機構,本新聞稿就報告內容提供進一步資料,供各界參考。

研究報告題為《第四屆澳門東亞運動會經濟影響初步評估報告》,從「國民所得會計及公共財政收支角度」、「宏觀經濟角度」及「社會經濟成本效益角度」三方面評估是次運動會對澳門經濟的影響。

從「國民所得會計及公共財政收支角度」考慮,報告指出,根據東亞運組委會提供的數據,運動會籌備六年所費公共開支約為三十九億元,雖然所費不菲,但由於近年來博彩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本地生產總值和稅收的增加,使公共財政收入增加,若純粹從公共財政收支角度考慮,澳門是有能力承擔該項支出的(2000-05年運動會支出總和佔同期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0點九二),並不會對澳門公共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有關項目及支出對整體經濟帶來的影響,是否合乎成本效益等問題,研究報告僅提供下列分析及評估標準,供東亞運組委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及公眾參考。

從「宏觀經濟角度」考慮,可讓大家明瞭有關項目及支出對整體經濟活動帶來的影響。根據東亞運組委會提供的數據,運動會籌備六年所費公共開支約為三十九億元,不過組委會並未提供對新增遊客消費的估計。研究報告參考了在澳門舉辦經年的同類大型體育賽事—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委員會和澳門旅遊局的數據,為期四天的二零零四年澳門大賽車旅客人數約為202,185人,平均每位旅客停留澳門時間約為兩天。由於澳門東亞運動會為期9天,研究報告考慮了三種可能的到訪澳門東亞運動會旅客的數量,包括等同2004年澳門大賽車旅客人數、該人數的兩倍,以及該人數的四倍。以第二種情況為例,到訪澳門東亞運動會旅客的數量為2004年澳門大賽車旅客人數的兩倍,即404,270人,平均每位旅客停留澳門時間兩天,可計算出到訪澳門東亞運動會旅客每天平均人數約為89,860人,略較二零零四年澳門大賽車旅客每天平均人數101,093人為少。至於第四屆澳門東亞運動會的實際訪旅客量則有待整個項目完結後才知道,惟組委會及公眾可以根據上述資料作出評估。

這裏嘗試以第二種情況為例解釋報告對新增遊客消費的估計。根據《旅客消費調查》的數據,二零零四年每位到訪澳門的旅客平均消費為1,633元,不過,平均每位到訪澳門的旅客停留澳門時間只有1.22天,較參觀澳門大賽車的旅客停留2天為短。故此,研究報告將每位到訪澳門東亞運動會旅客的平均消費調整為2,677元。假定到訪澳門東亞運動會旅客為404,270人,平均消費2,677元,加上運動員人數為3,211人(東亞運組委會估計),假定平均停留4.5天,可計算出運動會將為澳門帶來十一億元的新增遊客消費。至其餘兩種情況,也可以根據上述同理推算。

再以第二種情況為例,十一億元的新增遊客消費,加上澳門政府用於興建運動場地及東亞運行政費用總共為三十九億元的公共開支,合共為澳門經濟帶來五十億元的新增總需求。近年來多位澳門經濟學的研究發現澳門宏觀經濟的乘數效應不強,對乘數的估計由0.747到1.33不等,報告選取有關估計的平均數1.019。根據凱恩斯宏觀經濟模型,五十億元的總需求刺激將帶來五十一億元的新增本地生產總值。當然,若出現第一或第三種情況,到訪澳門東亞運動會旅客數量偏低或偏高,帶來的新增本地生產總值將較五十一億元為低或為高。明顯地,越多的遊客將更容易帶來更多的收益。

從「社會經濟成本效益角度」考慮,東亞運將為澳門帶來實質的體育及休閒基建設施。然而,研究報告無法從有關部門獲得相關資料,報告未能對運動會的長遠經濟成本效益作全面分析,只能提出評審標準,以供參考。報告指出,澳門從運動會基建設施得到的利益與使用率成正比,使用率高的設施應成為發展的對象,而乏人問津的設施則應考慮關閉。此外,如能有效運用為舉辦東亞運而興建的設施,將可以大大減少日後舉辦同類數活動的建設成本。因此,如何有效運用該等體育及休閒基建設施,提高其使用率高,使廣大市民受惠,既是東亞運動會組委會及有關部門的責任,亦與社會各界人士的投入監察密不可分。

此初步評估報告由澳門大學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經濟學課程承擔。